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百年土布衫,承载仁怀乡愁记忆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3-12-01 作者: 敖相梅
仁怀北部的三合镇,有一叫安居的村子。村中有一“乡愁馆”,馆中收藏了诸多老物件,只为记录传统农耕社会的地方人文、风物,承载赤水河岸的一代记忆。
【寻仁迹】百年土布衫,承载仁怀乡愁记忆
土布杉
 
馆中,收藏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土布衫。这件土布衫已有100多年历史,他的主人是安居村的一位村民,乡愁馆征集展品时,其后人把捐赠了出来,希望能成为记忆保存。据称,这件土布衫,是为迎娶美丽的新娘,由新郎的母亲等人特地缝制,是那个时代的“高档货。而在当时,要置办这样一件长衫,从种棉花开始,到捻线、织布、缝纫,至少要耗费一年的时间。
安居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王国坤介绍说,这件土布衫是用三合土布缝制而成。以前三合的土布在仁怀及周边可谓是“抢手货”,其流通范围覆盖了周边的茅坝、九仓、长岗、坛厂、后山等地,甚至远销四川、云南等。
仁怀早年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谚:“茅台的酱油中枢的醋,茅坝的姑娘三合的布”。意思是说,三合的布跟茅台酒一样有名,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这句民谚,也反映出在交通不便、物质欠缺的年代,仁怀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文明特性,也是一种乡愁记忆。
三合布,是人们常说的土布,即家机布,以纯棉制作而成,优质的三合土布纺织历史已有数百年。《清实录》中记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贵州巡抚周人骥奏:“黔省近年多种棉苎,仁怀厅等处兼放山蚕,结茧数万,各属仿行,渐知机抒”。后得圣旨:“嘉奖”。这里面的“棉”,即指棉花和苎麻,均是传统的纺布制衣的原料,其中,棉花更优。

【寻仁迹】百年土布衫,承载仁怀乡愁记忆王国坤介绍在陈列馆里的织布机

《贵州古代史》记有:清朝前期,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两岸,都产棉花,纤维细长,天然抱合力很好,易纺易织。

据记载,仁怀是贵州三大产棉县之一,土纺土织土布是这些地区农户的主要副业,几乎家家都会织布贩卖,是仁怀的重要经济来源。而因此,沿赤水河两岸的中华、茅台、渡口、紫云、二合、合马、两岔、共群、九仓等,以及沿桐梓河两岸一带的荣华、二郎、团结等地盛产棉花。

安居村,家家能织布,但因海拔较高,日照不充足,没有种植棉花的条件,只能到花厂购买棉花回来,自己再加工。所谓“花厂”,即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
赤水河畔的两岔村、罗村、茅台、合马、二合、大坝等低海拔地带,光热条件好,是种植棉花的适宜区,几乎家家种棉,一方面满足自己家用,剩余则入市销售。而棉花在清朝时就已经大面积种植,赤水河两岸人们所称花厂,即指这些产棉花的地方。

【寻仁迹】百年土布衫,承载仁怀乡愁记忆

当时的花厂,几乎家家都从事纺织。一架机头,几架纺车,就可开展家庭纺织生产,以补贴农业收入不足,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可谓“机声比户相闻,络绎于午夜”。“家机布”由此得名,后期又相较于外来更为精细的布料,或是丝制品,而被称为“土布”。三合土布因用料好、做工细、产量大、销售广,十分有名,成为赤水河流域的重要出产,是仁怀土布的代名词。
王国坤回忆道,“小时候,我父亲也在纺织土布,当时条件差,煤油少,也没有电,晚上只能烧柴火来照明。忙的时候,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夜夜都能听到纺织机吱吱作响的声音。
《仁怀县志》记载,清代,茅台镇及沿河的码头上的交易主要物,除了盐、酒、木材等外,还包括土布。其中,三合土布占了很大比例,并在清朝盛行于市。种植棉花和纺织业在当时是重要的产业之一。
因需求量大,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种植棉花和纺织业,成为仁怀的重要产业之一。据民国四年(1915年)建设科所作的“服用工产物统计”载有:42户织大布,总产布42500匹;一户织纱布,产量为540匹。
【寻仁迹】百年土布衫,承载仁怀乡愁记忆
纺织机
 
质量更优的三合土布,价格也相对较高,以至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即直接以布易物或抵债。据《仁怀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两岔、大沙坝人李文跃买饶良朝土地一股,其契约上地价就有“布十件,折银三两”。
三合的土布宽1.2尺,俗称:一方。每件(匹)布四十方,长四丈八尺。据上了年纪的村民回忆,民国末期,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土布多是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一件土布约换大米一斗,食盐五斤左右。
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有洋纱(即是机器纺出的细纱)进入市场,宽布开始生产。地产土布市场萎缩,而县外省外国外布商成批涌入,据贵州省“布疋贸易数量及价格统计表”载,当年仁怀地产土布贸易数1千疋,总值1千9百元(法币)。
【寻仁迹】百年土布衫,承载仁怀乡愁记忆
棉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纺土织再一次兴盛。据1951年调查,全县有大小纺织机3417户,资本额3498元,其中专业户仅占十分之一,余皆农村副业。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广大农民农业增产丰收,购买力显著提高,大量购买棉花棉布,添置新衣、新絮、新袄,土纺土织比民国时期普遍增多。棉农除部分自产自销,还运棉花到临近省区销售外。
同时,而国营商业货源不能满足,以至一段时间里,一些县内外棉商在仁怀走村串寨,不分等级,统装收购,抬价收购,及自购自运自销的方法收购棉花。据当时调查,二合树乡村集市,一场入市皮花350公斤,供销社只收进6.5公斤,多数为棉商购走,甚至入户黑市交易。

【寻仁迹】百年土布衫,承载仁怀乡愁记忆

1954年,粮棉统购统销后,农村纺织生产逐渐消逝,只有少数农户自纺自用,大多农户是以布票兑换棉布。在六七十年代,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棉区逐渐缩小,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70年代初,为鼓励棉农种棉,提高棉花产量,实行了“以粮换棉”的办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化纤布、针织品、外来棉布等陆续占据市场,土布逐渐退出。在1973年后,仁怀转换种植粮食作物,从此便结束了仁怀种棉的历史,土布也慢慢消失在世人的视野。
轧花、弹花、搓棉条、纺线、拐线、浆线、倒筒、牵经、穿扣、穿纵、再次穿扣、上机、制梭心、织布、压布……这些纺织土布的制作工艺,是老一辈人的记忆,是仁怀历史上的一抹“花”色。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