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写进县志的垦田女人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4-03-29 作者: 酱香仁怀

茅台镇桂花村与苍龙街道交界处的山坳中,一条在建公路旁的坝子,名叫殷家田坝,曾是耕种良田。这块田坝来之不易,是道光年间,当地一位名叫“程马氏”的女人历尽艰辛开垦的。

【寻仁迹】写进县志的垦田女人
殷家田坝现状
 

“程马氏”是茅台镇历史上较早见于史志,被后人传颂至今的人物。但是,却连本名也没有留下。因为她是程正刚的妻子,史家笔下,只以中国传统的方式,给了她一个名字:程马氏。

《仁怀县志》载:“程马氏,茅台村黄角沟人,名不详,自幼在茅台河边生活......”,茅台铸就了她水一样的柔韧和山一样的坚毅。

嫁与大头坝(今茅台镇桂花村)程正刚后,马氏操持家业,管理煤厂、马店。她经营的煤厂,洞长1000米,东西直通两面山脚,洞高2米、宽1.5米,以马匹常年往返驮煤,日产煤数吨。

这种平洞开采、平洞运输的采掘方法,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东西两洞,东洞煤矿销往古镇茅台,西洞煤矿销往县城中枢。在马氏苦心经营之下,家境日益富裕起来。

【寻仁迹】写进县志的垦田女人
 

程马氏开凿的第一个煤洞,在自家附近的山坡上。后来,为了扩大采煤规模,又在周边开了很多矿洞,有的矿洞口,至今都残留着。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叫做黄泥堡煤洞,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扩建和改造,仍开采过很长一段时间。

桂花村的程世明,是程马氏的后人之一,他经常在殷家田坝周边的山坡上放羊。山脚下,有一条连接田坝的水渠,宽约2米,深约3米多,部分渠壁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錾痕,还有零星的圆形楔眼。“那都是老祖当年开凿水渠留下的痕迹。”程世明骄傲地说,老祖的刚强与坚毅,为大家开辟了这片良田沃土,也丰盈了程家的家业。

殷家田坝,原本是山窝中的一片沼泽,有约百亩之大。每逢雨季来临,山洪汇聚,不能及时从山脚消坑排出,便水溢成灾,不仅无法耕种,还威胁下方村庄安全。当地老百姓便修建了龙君庙、观音阁,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

【寻仁迹】写进县志的垦田女人
程世明向“酱香仁怀”讲述程马氏修渠故事

道光十年(1830年),丈夫去世了。43岁的马氏,独自支撑起这个家。三年后,她开工兴建殷家田坝排水变田工程。如此庞大的工程,筹集经费、招募人工,一切都非易事,但马氏却下定了决心。

动工后,困难和问题接踵而至。先是村中长者说:“殷家田坝是孙家寨的风水,庙丫口是桂花树的龙脉。”以此为借口,阻止马氏施工。马氏一边与长者争辩,说服乡亲,一边坚持施工。

首先挖运高处的山土,竞多达数千立方。在那个完全靠人力挖掘、运输的年代,工程难度自不待言。一个孀居的女人,心力交瘁,可想而知。

水渠经过之处,均是石灰石,十分坚硬,以至工程进展十分缓慢,但是马氏没有气馁,依旧矢志不移。没有炸药、雷管爆破等现代技术,马氏就用煤燃烧石壁,然后再浇上冷水,使石头炸裂。随着工程推进,光靠烧石泼水,无法成渠,她便让工人一层一层地凿石头。

【寻仁迹】写进县志的垦田女人
水渠
 

今天,仍清晰留在水渠内壁上的錾痕,就是开凿时留下的。

第二年冬天,一名乞丐夜晚在工地取暖,不幸被烧死了。这下,可惹出大祸来:200多名乞丐集体找马氏讨人命,村中有人也借机煽风点火,说什么触怒了山神,遭了报应......

这些人企图扩大事态、阻止施工的阴谋,没有得逞。马氏以德报怨,以礼相待,不仅厚葬了死者,还发给乞丐路费。事情得以顺利解决。

工程中期,沟深石硬,效率不高,马氏采取按件计酬办法,“凿一升石子,付一升大米”。岩石坚固,石工凿石异常困难,马氏又以“一升石子,付一升小钱”的工价,鼓励工人加快施工。

历尽无数艰辛,6年之后,道光十八年(1838年),工程完工了。凿通沟渠87米,泽地变田500亩,引水灌田100余亩,用去纹银近7000两。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暴雨。肆虐的洪水冲走了村人祖坟。尽管田坝里的数百亩良田,已经耕种了十年,但被封建迷信思想禁锢的乡人们,还不死心。

【寻仁迹】写进县志的垦田女人

水渠内壁上的錾痕

 

墓主的后人,背着尸骨到仁怀县衙控告马氏。咸丰元年(1851年),县衙派兵督促马氏填沟还泽。耕种了12年的稻田,就这样又成为一片泽地。

这位封建时代的女性,以无比的坚强,终于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即使放在今天,这也是值得费扬的举动。但多年成果却就此毁于一旦,年届花甲的程马氏,该是怎样的心境啊?!

咸丰八年(1858年),农民起义的战火中,马氏被烧死。也许是上苍有灵,1926年,当地连续暴雨三天,山洪暴发,填塞沟渠的泥石冲走,淹没近七十年的沼泽地又重变良田。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敢于斗争、造福于民的坚强女性,在殷家田坝沟堤上堆积石子之处为她修建一座寺庙,名曰“石子庙”,1926年5月被洪水冲走,当时被冲走的还有大头坝桂花程氏宗祠,为了纪念程马氏,乡人又在庙垭口自愿捐资修复石子庙,今改名庙灵寺,世代祭祀,名扬乡里。

【寻仁迹】写进县志的垦田女人
 

程马氏死后,演绎出很多与她有关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

程马氏原本是天神石仙子,她与天神桂花仙子下凡到大头坝,是造福人类。桂花仙子把花香留在了大头坝,大头坝从此更名桂花村。阎王上天庭把程马氏在人间的事迹奏明玉帝,玉帝为程马氏的精神所感动,认为程马氏在人间中年孀居,能用自己辛苦积蓄的银钱开山治水变田,造福乡人,是一个少有的功德无量的女强人,但在阳世间反遭陷害,蒙了冤屈,理当“平反”,于是便恢复程马氏“石仙子”的神位,让她名列仙班。

对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和1926年5月的那两场暴雨洪水,当地人传说:殷家大泽上面的龙井里有龙王卧居,大泽是龙王的栖息之地,曾多次现身,神威无比。程马氏凿开了大泽,使龙没有活动场地,龙王发怒起洪水,不但冲走了乡里人为程马氏修建的石子庙,还冲走了大头坝下面的桂花程氏宗祠,冲走了何姓祖坟,报复程马氏。这就是1848年那场暴雨洪水,使程马氏吃官司8年之久,还让官兵抓程马氏并烧死。

【寻仁迹】写进县志的垦田女人

程马氏死后,她对官府堵沟还泽很不屈服,对龙王的做法不赞同,石子庙和龙君庙、土地庙、山神庙都是毗邻,龙君和土地、山神都为程马氏的精神所感动,觉得常年享乡人的香火祭祀,总得为人间做点好事,何况这里不是龙君的久留之地,大江大海才是自己的去处。因而与土地、山神找程马氏(石仙子)商量,决定起水冲开填沟石土,造福百姓。这就是1926年5月的那场暴雨洪水,所以当洪水暴发时,人们都说:“殷家田坝的龙起身了”。洪水冲走了填沟石块,同时冲走了程马氏的“石子庙”、“龙君庙”、“土地庙”、“山神庙”,连石子庙前千年的大酸枣古树一并连根拔走。乡里人都说:程马氏祖生前为着我们,死了还想着我们。现在人们看到深沟两壁,沟底的錾子痕迹,都深深地怀念她。

人们也为了纪念程马氏,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以下的诗句:马氏老祖尽心劳,遗绩铭刻永垂昭。錾子凿沟很换石,打穿田坝信名标。朝庭逼患猖獗乱,命限殊遭入阴曹。丰功伟绩留千古,懿德长存风范高。

程马氏修建的这条沟渠历经近300年后,因修建公路,被占去大部分,只留下一小部分残垣断壁,继续向世人讲述着当年开山治水、造福后人的艰辛创业事迹。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