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素不产盐,贵州人食盐主要仰赖于四川自流井所产之盐。贵州建省之前人口少,盐之用量不大,故未形成大规模的运销。直至明清贵州建省逐渐完善,清雍乾时期,人口增加,食盐需求也才相应增加。乾隆元年(1736年)四川巡抚黄廷桂奏请朝廷允可,对盐政进行改革,在川黔边界设食盐运销口岸:由永宁河往者曰永岸,由合江沿赤水河者曰仁岸,由綦江往者曰綦岸,由涪陵往者曰涪岸。
永岸主要承担运往贵州黔西北销区的食盐,盐船由泸州纳溪进入永宁河,上溯到叙永厅城起岸,改为路运,经雪山关、瓢儿井,转运至黔西北各销区。綦岸主要承担运往贵州遵义部分地区的食盐,盐船由长江进入綦江上溯,达遵义府属之桐梓县松坎起岸,一路运往桐梓、绥阳、遵义府城及遵义县北部地区,一路运往遵义府属真安州(今正安县)的庙堂、安场等地。涪岸,主要运往贵州黔东销区的食盐,盐船由长江涪陵进入乌江上溯,经彭水、酉阳至贵州沿河、思南,再分销至石阡、铜仁、镇远等地。
仁岸主要承担运往贵州腹地销区的食盐,盐船由四川合江上溯赤水河,至旧仁怀县城下游的鲢鱼溪起岸,改由路运,经崇盘塘、七里坎、旺隆场、小关子,再顺赤水河岸上行,经葫芦垴(今葫市)、猿猴(今元厚)、土城,陆运至鄢家渡过赤水河进入贵州。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在解决滇铜黔铅运输问题时,对赤水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载铜铅的船只可以从上游之天鼓岩起航,直达合江。盐船也因之上行至茅台村,运盐的途程及数量大大增加,超过了永岸、綦岸、涪岸的总和,茅台村成为食盐之集散地。从茅台村起由人工搬运,一路由金沙、黔西至安顺,一路由鸭溪、息烽、修文至省城贵阳盐务街。
仁岸盐运从乾隆元年以后兴起,到嘉庆、道光时,盐商云集,商号林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二十三日,“二郞滩水银沟四川盐茶道分巡成、绵兼水利道林㒞晓谕碑”记载有盐号二十四家,但没有具体名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岁在丙午£月廿三日,立于茅台村至仁怀县城三百梯的“万古永垂”修路碑,记载有捐款盐号:周源顺号、仝仁顺号各捐银乙两;大有号、金盛号、德盛号、吉昌号、三元号、££号,各出钱一百二十文;时顺号、合兴号、大顺号、天恩号、£太号、££号、太£号、永盛号、永兴号、黄£号出钱一百文;黄广深号、胡义昌号、金恒£号、龚新£号,各出钱一百文;协裕£号、张太和号八十文;江茂盛号助钱九十文。共计有二十五家盐号。与二郎滩晓谕碑所记载的二十四家,多出一家,时间相距三年。九年之后,即是乾隆朝完结(1795年)。由此可知,乾隆末期仁岸已有二十五家盐号了。乾隆之后,是嘉庆时期(1796--1820),共计二十五年,仁岸又有哪些盐号,无文献可查。但道光六年(1826年)九月重立的水银沟二郎滩晓谕碑载:“依前先年二十四号始立,远年损坏,后续八号建修:玉崇号、丰盛号、成玉号、成金号、玉金号、世昌号、玉森号、大有号重立。”大有号在前二十五号之内,这次也署名重立,实际只增添了七家盐号,加上前二十五家盐号,共有三十二家盐号。杨恩元为张鸿绩《枯桐阁词》作跋时说:“仁岸居四岸第一,张氏以盐箧起家,在乾、嘉间营业极盛,道咸时更称富有。”道光二十年(1840年),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路过茅台村时是“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并作《牯牛船谣》(载盐可一百八十包)、《鳅船曲》(载盐九十包)。郑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茅台村乘船到仁怀厅时,见仁岸盐船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高兴作诗:“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从这些描述来看,这一时期仁岸有三十多家盐号是合理的。
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各族人民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纷纷发动起义,地方不靖长达二十年之久。川南地方也爆发了蓝大顺、李永和起义,致使川盐入黔通道受阻,大量盐引滞积,场商与运商生意淡薄,盐号纷纷歇业,仅有协兴隆、义盛隆、永隆裕、永发祥四家盐号勉力在运行。到了同治末年,形成了散商运销川盐局面。
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实行盐政改革——官运商销,规定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只能设四家盐号,由四家盐号负责所在岸口的川盐运销。仁岸四家盐号为协兴隆、永隆裕、永发祥、义盛隆。仁岸官运总局设于合江县城,并在合江县的枣林桥河岸建立盐仓。协兴隆是道光时成金号的刘鼎庵(陕西人,时已定居仁怀厅城)、仁怀厅人田佩三和自流井的场商“四友堂”的李德山合伙成立的,总部设在仁怀厅城。永隆裕、永发祥是贵阳大盐商华联辉经营的,总部设在贵州省城盐务街。义盛隆是陕西商人王相容创办的,资本最少,总部设在合江县城。到了清末四川保路同志会兴起后,川盐入黔受到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匪风日盛,仁岸各盐号业务逐渐停滞下来。民国九年(1920年)永隆裕、永发祥、义盛隆三家同时歇业,协兴隆支撑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后改为兴升恒,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停业。
古盐道上的背杵痕迹
民国元年(1912年)四川军阀盐政部长邓孝可进行盐政改革,“推倒官运,破除引岸。”取消川盐的官运,废除“专商引岸”制度。民国五年(1916年)泸州孙焕荣等人开设茶顺通、大昌荣、新记三家盐号,赤水人向殿卿、商培高等人合伙开办永盛隆盐号,民间称仁岸“新四号”,但到民国七年(1918年)也歇业了。民国八年(1919年),在仁岸从事盐运的盐商们在竞争、兼并后,剩下财力较为充裕的德顺和、源通、同益、公益、汉臣公、义厚、协兴仁、利记、赵记、隆盛、利如泉等十一家盐号。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资本较小的盐运散商,如:仁康、公记、祥记、祥兴昌、同仁福等。赤水市博物馆“中华民国时期仁岸盐号建立时间一览表”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有:德厚、裕通黔、仁记、全裕、德谦裕、利记、裕兴隆、华昌、永清仁、庆丰十家盐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有:裕丰、利记、永记、同盛、永盛、仁和、祥盛、厚记、永兴和、德义长、德厚祥、合福永、安泰祥、德谦裕、永泰长、祥记十六家盐号。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有利民、大益、利昌三家盐号外,还有盐业零售商贩二百一十家。又据《古蔺二郎滩风土记》一书载:二郎滩尚有德华隆号、天益号、存金号、太和号、集大成号,建立时间不详。
仁岸盐运自乾隆年间起,至川黔公路修通,改为汽车运输止,共计二百多年。秦商及本土商人为川盐入黔的运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由于缺少文献记载,他们的名字差不多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只留下一些盐号名称,让人发怀古之幽思。抚今追昔,不禁让人感慨唏嘘!
二郎滩水银沟林㒞晓谕碑
特授四川通省盐茶分巡成、绵兼管水利道加十级纪录二十次林 为
严行申禁,以杜弊端,以防透漏事。
照得行盐各循定岸,纳税自有专归,不容搀越混淆,致滋紊乱。查定例,叙永止收行永宁边盐落地,过道税银,其行黔省仁边盐,虽运由该厅地方,而纳税自在土城,毫无相涉。而近有书役万禄宪等,因边商于黔界毗连二郎滩分店起贮,辄敢藉差巡查,诈称漏税。当据富荣商££辉等控,经本道批饬,严提委员查讯,究止意图嚇索,并无朦聳滥征,业已分别究惩在案。覆查二郎滩起旱剥运,原系文公岩险阻石滩,始行设店,分贮剥运,新龙滩下船,仍由水运赴黔,历今三十馀年,商民交便,自应仍循其旧。惟是界连黔地,囤聚日多,虽向无书役盘查,而日久混淆,诚恐滥滋搀越,公行出示晓谕,为此,仰该边商等知悉,嗣后行黔省仁怀边引配运盐觔,仍照旧例,由二郎滩起岸,转发£坡至新龙滩,仍复船载,挽运贵州毛台地面分发销售。但该处本系贮店起剥,地方不得籍此私行发卖,致滋侵越,其差查人役,应听稽巡,如吏胥人等,敢有勒索,留难情弊,许就地鸣官,严加究报。本道清厘盐法于调剂之中,仍复严为防范,该商役等务各凛遵,毋稍滋弊,特示。
依前先年二十四号始立,远年损坏,后续八号建修
玉崇号丰盛号 成玉号 成金号 玉金号 世昌号 玉森号 大有号
重立
张永昌撰匠士陈玉春
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
道光六年九月重立
作者:龙先绪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