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条鱼第二次游回赤水河
发布时间:
2025-07-01
来源:
网络
作者:
小编
近年来,赤水河再现“鱼跃青波”的自然图景。中华沙鳅、鳗鲡等珍稀鱼类的回归,是生态修复的珍贵回应。绿水青山再现赤水河畔,茅台集团也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兴水”,以时间酿造责任,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尼罗河里是埃及的历史,伏尔加河流淌着俄罗斯的灵魂,恒河里是印度人的精神之地。对于中国而言,长江黄河涌来的是我们的历史与血脉。但在长江与黄河的支脉之中,总有一条河,属于一个地方的人民,属于一种风土。对茅台而言,那就是赤水河。它奔流于云贵川交界,在山林中蜿蜒游走,带来翠岸清流与无限生机,更催生出酒香四溢的热土,茅台就这样长出它的庄稼,生出这片土地的文化,慢慢烙上酒的印记。赤水河孕育了茅台文化的根与魂,保护赤水河生态自然义不容辞。就像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所强调的,“守护‘母亲河’是融入茅台人血脉灵魂的使命责任,是茅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绿色事业。”
中华沙鳅,这一对水质、光照、溶氧和温度要求极高的中国特有珍稀鱼种,时隔多年再次现身赤水河。这不仅是科研工作者们的惊喜发现,更是赤水河生态正在全面恢复的重要信号。此前由于长江上游水利工程修建和过度捕捞,使得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如今,它们的“回归”,让这条河仿佛重新发出自然的低语和回响。同样,去年五月,中国科学院赤水河观测站也在流域内监测到消失了近20年的另一珍稀鱼类,鳗鲡的踪影。这一对氧气和水温极为敏感的鱼类,一度因生态破坏而消失多年。作为赤水河的“土著鱼”,鳗鲡在消失20多年后重现赤水河此外,岩原鲤、红唇薄鳅、长江鲟、中华倒刺鈀等珍稀鱼类也纷纷重现于这条河中,构成超160种鱼类资源共生的群落系统。如今的赤水河,是长江中上游唯一保持自然流态、未建水电站的长江一级支流,成为多种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而如果把视角拉远,你会看到这一切背后,是茅台集团持续不断的生态守护与实践。茅台镇产业繁荣的底层逻辑是依托于生态环境的,想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共处是最优解的方案。1995年仁怀撤县设市,30年后迈向一个新台阶,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茅台从赤水河中汲取养分,理所应当成为先行者,与地方政府一道,推动赤水河水资源保护区的建立,共建“厂市同心”绿色版图。在1995年建设废水处理厂,并进入国家水系统防污染管理网,茅台成为当时全国首家正式加入的企业,也拉开了赤水河生态保护的序幕。此后,茅台开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2011年时,茅台又率先自建污水处理厂,严格制定针对酱香型白酒的废水处理工艺,经过处理的尾水达到类地表水水质Ⅳ类标准。茅台改造后的锅炉水处理车间,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实现“应收尽收”从2014年起,茅台累计出资4亿元人民币,专项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此外,茅台还积极探索绿色循环路径,投资逾20亿元建设循环经济,投资3.8亿余元用于冷却水循环利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刚刚过去的“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启动仪式上,茅台确立打造“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公益品牌,以“天、地、人、文”四大公益矩阵延展茅台公益触角,其中的“天——顺天护地”,切实推动绿水青山守护,设立“赤水河生态基金”并联合专业机构环保智库等作为科学顾问,为赤水河保驾护航。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曾指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长期主义是茅台一直践行的发展理念。茅台也通过建设绿色价值链、保护流域生态、打造“三生空间”等工作行动,努力厚植茅台可持续发展的“含绿量”。据茅台2024年ESG报告,公司员工及志愿者开展赤水河巡河行动,守护赤水河水质生态,净滩垃圾达19.37公斤。对于茅台而言,在点滴之间“日拱一卒”的精神,便是对赤水河最大的敬畏和爱护。《诗经》中收录一首名为《周颂·时迈》的乐歌,里面唱“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自古以来,我们对河流便是敬畏的。对于人类来说,自走向定居时代以来,河流便流淌着人类的历史,几乎所有人类居民点,都是傍水而设,此后四季更迭,岁月流转,人类的历史与时代如光影变幻,河流既是见证者,也是哺育者。赤水河作为茅台生长的沃土,于茅台,母亲河之于酒,恰如土地之于生命。当我们没有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时,回头看,这条河又以另一种方式,反哺生命。赤水河的生态修复,不仅是生命的回归,也成为酒香的基石。优良的水质、稳定的气候、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为茅台酒的“水土气”系统提供了天然支撑,以水润粮、以土养微、以气培菌,使其酿造环境在岁月更迭中稳定如初。正因如此,一瓶茅台酒里,不只是风味的浓缩,更是生态、文化与责任的凝聚。“顺天敬人,明理厚德。”当茅台以这样的企业价值观来反哺自然生态时,或许,赤水河里那条再次游来的鱼,不只是生态的奇迹,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隐喻:当人类尊重自然、与水共生,生命总会找到回来的路。
来源:茅台时空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