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仁怀市区向西北出发,沿着崇山中的柏油路行驶 40 多公里,穿过一片又一片高粱地,便到达一个位于半山腰叫 " 岩头上 " 的小村寨。再穿过村寨下到赤水河谷底,一直被郁郁葱葱的林木掩映着的鄢家渡便出现在眼前。一艘无人问津的铁皮船,横在渡口的细软沙滩上。唯有头顶上仍清晰可辩的摩崖 " 公渡 " 在提醒世人这里曾经的繁华。
这个因盐而兴曾经的官渡,如今早已因为现代交通的发展而荒废,鲜有行人藉此渡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荒渡,却是仁怀高粱正式载入史料的肇始之地。
绝境中的 " 天赐军实 "
时光回溯到 1621 年,明天启元年。永宁土司奢崇明、水西土司安邦宪联合反叛,围成都、攻重庆、打遵义、占仁怀,叛军势如破竹。
天启四年冬,仁合路监纪佥事卢安世奉命率兵驻扎鄢家渡一带,与奢氏叛军交战。彼时叛军势力强大,卢安世部因粮道断绝,粮草不济,断炊多日。" 军中饥疲欲溃,形同饿殍。" 史料记载,当时的卢安世部将士饥饿难耐,山谷间回荡着此起彼伏的腹鸣声,整支军队命悬一线。
然而,卢安世仍率部坚守阵地与叛军相持,以待援军。就在整支部队因断粮而陷入绝境之际,卢安世目睹了让士气大振的一幕:饥饿的兵士在马厩中发现饲料中混有高粱,开始争相取食。有人直接咀嚼,有人将其捣碎成糜。仁怀农家作为马料的高粱便成了卢安世部重要的军粮来源。
卢安世是赤水卫人,大约也是位性情中人,见所部 " 空肠得慰,死气尽扫。" 不禁仰天大笑,赞叹看似低贱的野穗,实乃 " 天赐军实 "!
史籍中的高粱传奇
卢安世将所部绝处逢生的情况据实上报:" 卑职自抵鄢渡,各兵无米,全凭各处高粱、粟稗度日,今且寻尽等情。" 这份来自前线的战报经督军平叛的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朱燮元润色,拟成正式奏疏呈报朝廷。
就这样,仁怀高粱的故事第一次被载入史籍。原本只是当地普通寻常的高粱,却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的关键时刻的救赎者角色,从喂牲口的饲料一跃成为维系平叛大军一线生机的军粮。在鄢家渡,当地的高粱无疑书写了 400 年前烽火仁怀最惊心动魄的平叛篇章。
仁怀高粱成为平叛大军 " 天赐军实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仁怀地区高粱种植的悠久历史和普遍性,自然地,也成为仁怀作为酱香酒核心产区的生动注脚。
赤水河谷的千年馈赠
时光流转 400 年,当年的狼烟早已消散,鄢家渡也从赤水河上重要官渡变成了一个 " 舟自横 " 的无人野渡。赤水河两岸的高粱却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成为仁怀酱酒的重要基石。
" 仁怀高粱的品质与众不同。" 专家指出,赤水河谷特有的微酸性土壤和干热河谷气候,造就了仁怀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适中的特点,这正是酿造优质酱香白酒的绝佳原料。
站在鄢家渡的铁皮船边,望着奔流的赤水河,仿佛还能听到 400 年前官兵嚼食高粱的声响。这个被现代交通遗忘的河谷角落,因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被无数后来人凭吊和铭记。
如今,这漫山遍野的红高粱于已然成为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仁怀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秋的赤水河两岸,一片片火红的高粱地,与四百年前的那个冬天形成了奇妙的呼应与回响。
仁怀高粱写入正史的传奇故事显然在昭示后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鄢家渡这个已然荒废了的渡口,见证了仁怀高粱从野生植物到战略军需,再到酱酒文化符号转变的全过程。
夕阳西下,赤水河泛起金色的波光。400 年前鄢家渡这段关于饥饿、生存与希望的历史,连同仁怀高粱的故事,已经刻划进中国文史中,毫无疑问,也已经并还会流淌在每一滴酱香美酒之中,生生不息。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