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太守陈熙晋
龙先绪
一、家世简述
陈熙晋,原名津,字析木,自号西桥,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城区湖清门人。清代藏书家、经史学家,骆宾王研究著名学者,地方廉厉官员。先世居江西弋阳县,明末始徙居义乌,代有淳德,四世祖陈珩、高祖陈文章,皆以孝行著闻乡里,邑志有传;曾祖陈能宽,服持职事,勤劳不懈;祖父陈凤来,县学增生,亦以孝友为人称道;父陈敞。熙晋诞生时,祖父闻其啼声,喜曰:“振吾家者,必是儿也。”因名之曰“世振”,寻改名津,后乃改熙晋。
元配夫人何氏,继配罗氏、吴氏,皆先熙晋卒。侧室(妾)吴氏。长子陈元梧,监生;次子陈元颖,字栗园,贵州候补典史,铜仁县省溪司长官,咸丰元年(1851年)父丧,归家守孝,遂无意为官。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占领义乌,家遭兵燹,贫病交加。光绪三年(1877年)卒于家中,年五十二岁。著有《栗园诗草》一卷。三子元榑,庠生。四子元棐,优廪生,早卒。五子元馥,业儒。孙应焱、应莹。焱继棐为后。
二、编年事迹
陈熙晋,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幼时即凝重宽博,处同伴中,嶷然有远大器势。其祖父负之入塾,其父督课甚严。读诵至夜分乃止。其祖母怜之,诫其早眠,而他却私蓄灯具,待全家入寢后,潜起点灯暗诵,从无倦怠,其刻厉自学如此。嘉庆九年(1804年)十三岁,便以《冬笋赋》被学政刘凤诰器重,补博士弟子员,食廪饩。嘉庆十八年(1813年),汪廷珍继任学政,按试金华全郡学子,熙晋列诸生之首。次日,汪学政持示诸生,大予奖誉,以“国士”目之。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科考,取优贡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朝考,充镶黄旗教习。汪廷珍见之,甚喜,延之课其孙,于是熙晋历主朝中贤大夫之宅,获窥秘藏诸籍,因而发其箧尽读之。穷尽日夜,谢绝人事,综览博考,钩探研索,究其本原而竟其端绪。卖文所入,悉购奇书,渔猎寢馈,略无遗漏。出与耆儒硕彦相质证,则鸿通渊雅,本末赅洽,诵述如流,辨不穷,诸先生皆大惊不已。官学期满,引见以知县任用。
道光五年(1825年)拣发贵州,六年(1826年)权广顺州(今长顺县)知州,精敏远胜旧吏,汪廷珍致书相勉云:“砥节力政,锄豪强,兴教养,行之以实,守之以恒。”其父陈敞亦自家手书“勤俭廉”三字勖之。熙晋乃恪守此训,在职上重新修订先圣庙捐田亩,备葺治,审理巨案,皆得其情。道光八年(1828年),权开泰(黎平府首县)知县时,邪教徒蒋昌华聚众骚扰黎平,妖言惑众,蒙骗百姓。受愚弄的百姓不明真相,纷纷跟从,致成扰乱,危害治安。熙晋指挥若定,及时平息。对为首者予以严惩,对胁从者晓之以理,劝其退教,并悉数放归,不予追究。云南省行文至贵州省,要求协助缉拿乱党王士林潜伏于贵州的党羽。熙晋接到文书后,出其不意,将属下“乱党”捉拿归案。经审讯,发觉并非罪大恶极者,便报请从宽发落。
道光九年(1829年)秋补龙里知县,次年捐俸创建莲峰书院于县署之前。书院中为讲堂五楹,前庭后寢,翼之横舍(共八间),讲堂前,有二贤祠祀诸葛亮和王阳明。又置田百馀亩,收租以供师生束脩膏火。自撰《新建莲峰书院记》。每月十三日课士,“讲其德行,习其文艺。”培养“处则循孝弟忠信之实,而出则膺天下国家之重”的人才。
熙晋龙里任三年,并兼郎岱(今六枝)、安平(今平坝)政事。在任上每遇民间诉讼,他总是认真剖析案情的是非曲直,从不糊涂断案,草菅人命。有一次,龙里发生一起杀人案,现场发现有钉鞋的鞋印。此时,有人状告某人与死者有仇,并发现其家中藏有钉鞋。皂吏即将其人缉拿归案并施以酷刑,迫其招供,这人觉得有口难辩,屈认行凶事实。熙晋升堂问案,总觉此案有些蹊跷,经仔细核查鞋印,发现这人的钉鞋与凶犯现场留下的鞋痕不符,决心重查。这日,他带领衙役、仵作等前往坟地开棺验尸,发现围观者中有一穿钉鞋的人正在偷看,行迹可疑。他即刻命人将其抓捕审讯。经验鞋印,发现他脚上的鞋印与案发现场的鞋痕完全吻合。经过周密审讯,在铁证面前,案犯终于供出行凶杀人的事实经过,从而避免了一场冤狱。巡抚知其善断狱,龙里距省垣仅一日程,他经常参加省里的审案。
道光十三年(1833年)调任普定知县(今安顺市辖)。道光十四年(1834年)押运铅铜进京,往返三载,涉途万有馀里,所见古今兴废之迹,盐策河漕赋役之得失,民俗风谣,与夫羁旅留滞感喟之触,一一发之于诗歌。役竣,道光十六年(1836年),再权开泰知县。始尝代前令补仓谷,而纳采买价银于郡库,为郡守侵牟。当事者与熙晋有隙,列其名分偿,使其受陷。因其县土地本硗埆,谷不可骤得。士民闻熙晋至,皆担负竟输,得谷一万七千馀石,旬日之间,仓储顿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权普安直隶厅(今贵州盘州市)同知,普安系云贵接壤处,苗民聚居,民风粗野。厅境袤延数千里,驿三宿乃出境。境牒诉堆积,多大狱,最号为冲剧。他深入体察民情,为革除陈规陋习,转变民俗民风,竭尽全力。该县土豪,利用旧俗聚众称雄,设头领称曰“牛丛”,每抓获“盗案”,亦不送官查办,而是自行用焚烧之刑罚处决。有一“牛丛”为泄其私愤,倚仗权势,竟诬良为盗,连焚三人。官府怯于他是地头蛇,只能听之任之,百姓更禁若寒蝉。熙晋查清事实后,坚决将其绳之以法。从此“牛丛”再也不敢擅自杀人焚尸,百姓额首称庆。
道光十八年(1838年)权都匀府,见民间租帖不准种麦,惧麦瘠稻田。熙晋曰:“《礼》重祈麦,《诗》称来牟,讵可废!”亟下令制止。有为匿名揭帖者,用熙晋名移达台省,当政者揣其事出于清平(今凯里)人,檄公往察。至则坐县衙,日取堆案讼牒阅之,俄而得一牍,呼其人入,钩距而获,盖讼师也,果不谬。牍辞意调,与揭帖内容略相仿。布政使(藩司)李象鹍手书称“可为用智之法”。
都匀府所属八寨厅(今丹寨县),学校未立,请于巡抚府建学宫,置学额六名,地方由是向学。修筑郡郭,在龙潭西岸石坝创浮图七级。道光二十年(1840年)郡人周振璘应乡试,遂首解额,咸谓辅助形气,乃熙晋振兴之功。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擢升仁怀直隶厅同知,地方新设,无志乘,始手纂《仁怀直隶厅志》二十卷。地方士子距行省远,艰于赴试,为裒集千缗,置产取息,以乡会宾兴以济。立义渡数处。祀典废坠者,悉举行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选授湖北宜昌知府。宜昌地区物产丰富,民气纯悫。熙晋一镇以宽静,宏大体,去苛察,吏民咸悦,承风而化。他到墨池书院课士,商榷评骘,崇尚雅正,士子竞勤于学,踵登贤书。府属拔萃者旧多缺额,熙晋至,始补齐缺额。郡舍久圮,前守皆僦居试院,熙晋修之,办公乃有定所。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湖北大水,灾民纷纷逃聚宜昌,熙晋全力抚绥,并报请以工代赈,修葺城垣,巩固水防,使灾民免遭饥馑。又前任知府不理政务,积案如山,他上任伊始,即凭着自己的学识与才干,清理政务,严明法纪。六年间清理积案一千七百多件。任期满,将行,数千百姓遮道为其送行。人们声泪俱下,历数其功,场面感天动地。将调任青州,道光三十年(1850年)母丧,辞官归家守孝,次年病逝家中,年六十一。
三、治学成就
陈熙晋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藏书万卷。精研古籍,订疑纠谬,务穷原委,《清史稿》将他列入《儒林传》。他在宜昌把书斋名命为“愿规吾过之斋”,政暇尝挑灯夜读,潜心研习,熟谙经史,对三通、历朝会要,便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衮衮成诵。学贯古今,精于考证,凡天文、地理、礼乐、星纪无不旁搜互证,力求援引正确。至关纲常、名教之防,用兵战事,生杀予夺之事,更是引经据典,详加考证,不肯稍有疏漏,妄加揣测。
尝谓魏晋时,杜预解《左传》有三蔽,隋代刘炫(光伯)规之,而书久逸。惟《正义》引一百七十三事,而孔颖达皆以为非。熙晋乃刺取经史百家及近儒著述,以明刘义。其杜非而刘是者申之,杜是而刘非者释之,杜、刘两说俱不妥者,则证诸群言,断以己意,著成《春秋规过考信》九卷。又谓《隋书·经籍志》载刘炫《左氏述义》四十卷,不及其《规过》,据孔颖达序称习杜义而攻杜氏,疑《规过》即在《述义》中。《旧唐书·经籍志》载《述义》三十七卷,较《隋志》少三卷,而多《规过》三卷,此其证也。《正义》于规杜一百七十三事外,又得一百四十三事,盖皆《述义》之文。其异杜者三十多事,驳正甚少。殆唐初奉敕删定,著为令典,党同伐异,势会使然。乃参究得失,援据群言,著《春秋述义拾遗》八卷。
其他著作尚有《古文孝经述义疏证》五卷,《帝王世纪》二卷,《日损斋笔记考证》一卷,《辑补附录》一卷,《骆临海集笺注》十卷,《宋大夫集笺注》三卷。《贵州风土记》三十二卷,《黔中水道记》四卷,《仁怀直隶厅志》二十卷,《文集》八卷,《古今体诗》六卷,《征帆集》四卷,尝搜辑《宗忠简遗逸文字》,欲勒为集,及《乡先正遗书》,将裒而刊之,皆未及就。
其《骆临海集笺注》有三个特点:一是篇目全,此前各种版本或多或少均有漏收,熙晋博览群书,从《文苑英华》《全唐诗》《全唐文》等书中散见的骆氏诗文尽数辑入。二是校勘精,其他各本上文字脱漏的地方,他都很谨慎校补,恢复原诗文本来面目。三是在笺释中贯穿骆宾王的生平事迹,厘清了骆宾王生平中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陈熙晋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擢仁怀直隶厅同知,上任路过仁怀县,撰有《度三十弯》《崖铲口》《怀阳洞》《茅台村》等诗,其诗句“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脍炙人口,将当时茅台村的商业繁荣景象,作了高度概括,对研究地方经济史,颇有参考价值。我曾点校过他主纂的《仁怀直隶厅志》,对这位儒林官员,十分敬佩。因此,钩稽地方志乘及他种文献,将其平生著之成文,扬先贤事迹,寻自己乐趣。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儒林太守陈熙晋
龙先绪
一、家世简述
陈熙晋,原名津,字析木,自号西桥,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城区湖清门人。清代藏书家、经史学家,骆宾王研究著名学者,地方廉厉官员。先世居江西弋阳县,明末始徙居义乌,代有淳德,四世祖陈珩、高祖陈文章,皆以孝行著闻乡里,邑志有传;曾祖陈能宽,服持职事,勤劳不懈;祖父陈凤来,县学增生,亦以孝友为人称道;父陈敞。熙晋诞生时,祖父闻其啼声,喜曰:“振吾家者,必是儿也。”因名之曰“世振”,寻改名津,后乃改熙晋。
元配夫人何氏,继配罗氏、吴氏,皆先熙晋卒。侧室(妾)吴氏。长子陈元梧,监生;次子陈元颖,字栗园,贵州候补典史,铜仁县省溪司长官,咸丰元年(1851年)父丧,归家守孝,遂无意为官。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占领义乌,家遭兵燹,贫病交加。光绪三年(1877年)卒于家中,年五十二岁。著有《栗园诗草》一卷。三子元榑,庠生。四子元棐,优廪生,早卒。五子元馥,业儒。孙应焱、应莹。焱继棐为后。
二、编年事迹
陈熙晋,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幼时即凝重宽博,处同伴中,嶷然有远大器势。其祖父负之入塾,其父督课甚严。读诵至夜分乃止。其祖母怜之,诫其早眠,而他却私蓄灯具,待全家入寢后,潜起点灯暗诵,从无倦怠,其刻厉自学如此。嘉庆九年(1804年)十三岁,便以《冬笋赋》被学政刘凤诰器重,补博士弟子员,食廪饩。嘉庆十八年(1813年),汪廷珍继任学政,按试金华全郡学子,熙晋列诸生之首。次日,汪学政持示诸生,大予奖誉,以“国士”目之。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科考,取优贡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朝考,充镶黄旗教习。汪廷珍见之,甚喜,延之课其孙,于是熙晋历主朝中贤大夫之宅,获窥秘藏诸籍,因而发其箧尽读之。穷尽日夜,谢绝人事,综览博考,钩探研索,究其本原而竟其端绪。卖文所入,悉购奇书,渔猎寢馈,略无遗漏。出与耆儒硕彦相质证,则鸿通渊雅,本末赅洽,诵述如流,辨不穷,诸先生皆大惊不已。官学期满,引见以知县任用。
道光五年(1825年)拣发贵州,六年(1826年)权广顺州(今长顺县)知州,精敏远胜旧吏,汪廷珍致书相勉云:“砥节力政,锄豪强,兴教养,行之以实,守之以恒。”其父陈敞亦自家手书“勤俭廉”三字勖之。熙晋乃恪守此训,在职上重新修订先圣庙捐田亩,备葺治,审理巨案,皆得其情。道光八年(1828年),权开泰(黎平府首县)知县时,邪教徒蒋昌华聚众骚扰黎平,妖言惑众,蒙骗百姓。受愚弄的百姓不明真相,纷纷跟从,致成扰乱,危害治安。熙晋指挥若定,及时平息。对为首者予以严惩,对胁从者晓之以理,劝其退教,并悉数放归,不予追究。云南省行文至贵州省,要求协助缉拿乱党王士林潜伏于贵州的党羽。熙晋接到文书后,出其不意,将属下“乱党”捉拿归案。经审讯,发觉并非罪大恶极者,便报请从宽发落。
道光九年(1829年)秋补龙里知县,次年捐俸创建莲峰书院于县署之前。书院中为讲堂五楹,前庭后寢,翼之横舍(共八间),讲堂前,有二贤祠祀诸葛亮和王阳明。又置田百馀亩,收租以供师生束脩膏火。自撰《新建莲峰书院记》。每月十三日课士,“讲其德行,习其文艺。”培养“处则循孝弟忠信之实,而出则膺天下国家之重”的人才。
熙晋龙里任三年,并兼郎岱(今六枝)、安平(今平坝)政事。在任上每遇民间诉讼,他总是认真剖析案情的是非曲直,从不糊涂断案,草菅人命。有一次,龙里发生一起杀人案,现场发现有钉鞋的鞋印。此时,有人状告某人与死者有仇,并发现其家中藏有钉鞋。皂吏即将其人缉拿归案并施以酷刑,迫其招供,这人觉得有口难辩,屈认行凶事实。熙晋升堂问案,总觉此案有些蹊跷,经仔细核查鞋印,发现这人的钉鞋与凶犯现场留下的鞋痕不符,决心重查。这日,他带领衙役、仵作等前往坟地开棺验尸,发现围观者中有一穿钉鞋的人正在偷看,行迹可疑。他即刻命人将其抓捕审讯。经验鞋印,发现他脚上的鞋印与案发现场的鞋痕完全吻合。经过周密审讯,在铁证面前,案犯终于供出行凶杀人的事实经过,从而避免了一场冤狱。巡抚知其善断狱,龙里距省垣仅一日程,他经常参加省里的审案。
道光十三年(1833年)调任普定知县(今安顺市辖)。道光十四年(1834年)押运铅铜进京,往返三载,涉途万有馀里,所见古今兴废之迹,盐策河漕赋役之得失,民俗风谣,与夫羁旅留滞感喟之触,一一发之于诗歌。役竣,道光十六年(1836年),再权开泰知县。始尝代前令补仓谷,而纳采买价银于郡库,为郡守侵牟。当事者与熙晋有隙,列其名分偿,使其受陷。因其县土地本硗埆,谷不可骤得。士民闻熙晋至,皆担负竟输,得谷一万七千馀石,旬日之间,仓储顿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权普安直隶厅(今贵州盘州市)同知,普安系云贵接壤处,苗民聚居,民风粗野。厅境袤延数千里,驿三宿乃出境。境牒诉堆积,多大狱,最号为冲剧。他深入体察民情,为革除陈规陋习,转变民俗民风,竭尽全力。该县土豪,利用旧俗聚众称雄,设头领称曰“牛丛”,每抓获“盗案”,亦不送官查办,而是自行用焚烧之刑罚处决。有一“牛丛”为泄其私愤,倚仗权势,竟诬良为盗,连焚三人。官府怯于他是地头蛇,只能听之任之,百姓更禁若寒蝉。熙晋查清事实后,坚决将其绳之以法。从此“牛丛”再也不敢擅自杀人焚尸,百姓额首称庆。
道光十八年(1838年)权都匀府,见民间租帖不准种麦,惧麦瘠稻田。熙晋曰:“《礼》重祈麦,《诗》称来牟,讵可废!”亟下令制止。有为匿名揭帖者,用熙晋名移达台省,当政者揣其事出于清平(今凯里)人,檄公往察。至则坐县衙,日取堆案讼牒阅之,俄而得一牍,呼其人入,钩距而获,盖讼师也,果不谬。牍辞意调,与揭帖内容略相仿。布政使(藩司)李象鹍手书称“可为用智之法”。
都匀府所属八寨厅(今丹寨县),学校未立,请于巡抚府建学宫,置学额六名,地方由是向学。修筑郡郭,在龙潭西岸石坝创浮图七级。道光二十年(1840年)郡人周振璘应乡试,遂首解额,咸谓辅助形气,乃熙晋振兴之功。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擢升仁怀直隶厅同知,地方新设,无志乘,始手纂《仁怀直隶厅志》二十卷。地方士子距行省远,艰于赴试,为裒集千缗,置产取息,以乡会宾兴以济。立义渡数处。祀典废坠者,悉举行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选授湖北宜昌知府。宜昌地区物产丰富,民气纯悫。熙晋一镇以宽静,宏大体,去苛察,吏民咸悦,承风而化。他到墨池书院课士,商榷评骘,崇尚雅正,士子竞勤于学,踵登贤书。府属拔萃者旧多缺额,熙晋至,始补齐缺额。郡舍久圮,前守皆僦居试院,熙晋修之,办公乃有定所。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湖北大水,灾民纷纷逃聚宜昌,熙晋全力抚绥,并报请以工代赈,修葺城垣,巩固水防,使灾民免遭饥馑。又前任知府不理政务,积案如山,他上任伊始,即凭着自己的学识与才干,清理政务,严明法纪。六年间清理积案一千七百多件。任期满,将行,数千百姓遮道为其送行。人们声泪俱下,历数其功,场面感天动地。将调任青州,道光三十年(1850年)母丧,辞官归家守孝,次年病逝家中,年六十一。
三、治学成就
陈熙晋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藏书万卷。精研古籍,订疑纠谬,务穷原委,《清史稿》将他列入《儒林传》。他在宜昌把书斋名命为“愿规吾过之斋”,政暇尝挑灯夜读,潜心研习,熟谙经史,对三通、历朝会要,便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衮衮成诵。学贯古今,精于考证,凡天文、地理、礼乐、星纪无不旁搜互证,力求援引正确。至关纲常、名教之防,用兵战事,生杀予夺之事,更是引经据典,详加考证,不肯稍有疏漏,妄加揣测。
尝谓魏晋时,杜预解《左传》有三蔽,隋代刘炫(光伯)规之,而书久逸。惟《正义》引一百七十三事,而孔颖达皆以为非。熙晋乃刺取经史百家及近儒著述,以明刘义。其杜非而刘是者申之,杜是而刘非者释之,杜、刘两说俱不妥者,则证诸群言,断以己意,著成《春秋规过考信》九卷。又谓《隋书·经籍志》载刘炫《左氏述义》四十卷,不及其《规过》,据孔颖达序称习杜义而攻杜氏,疑《规过》即在《述义》中。《旧唐书·经籍志》载《述义》三十七卷,较《隋志》少三卷,而多《规过》三卷,此其证也。《正义》于规杜一百七十三事外,又得一百四十三事,盖皆《述义》之文。其异杜者三十多事,驳正甚少。殆唐初奉敕删定,著为令典,党同伐异,势会使然。乃参究得失,援据群言,著《春秋述义拾遗》八卷。
其他著作尚有《古文孝经述义疏证》五卷,《帝王世纪》二卷,《日损斋笔记考证》一卷,《辑补附录》一卷,《骆临海集笺注》十卷,《宋大夫集笺注》三卷。《贵州风土记》三十二卷,《黔中水道记》四卷,《仁怀直隶厅志》二十卷,《文集》八卷,《古今体诗》六卷,《征帆集》四卷,尝搜辑《宗忠简遗逸文字》,欲勒为集,及《乡先正遗书》,将裒而刊之,皆未及就。
其《骆临海集笺注》有三个特点:一是篇目全,此前各种版本或多或少均有漏收,熙晋博览群书,从《文苑英华》《全唐诗》《全唐文》等书中散见的骆氏诗文尽数辑入。二是校勘精,其他各本上文字脱漏的地方,他都很谨慎校补,恢复原诗文本来面目。三是在笺释中贯穿骆宾王的生平事迹,厘清了骆宾王生平中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陈熙晋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擢仁怀直隶厅同知,上任路过仁怀县,撰有《度三十弯》《崖铲口》《怀阳洞》《茅台村》等诗,其诗句“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脍炙人口,将当时茅台村的商业繁荣景象,作了高度概括,对研究地方经济史,颇有参考价值。我曾点校过他主纂的《仁怀直隶厅志》,对这位儒林官员,十分敬佩。因此,钩稽地方志乘及他种文献,将其平生著之成文,扬先贤事迹,寻自己乐趣。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