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黔北山岗,连片高粱地泛起赤浪。9月5日,遵义市桐梓县花秋镇岔水村村民唐显位弯着腰,一手攥紧沉甸甸的高粱穗,一手挥动镰刀,“今年农作物生长期间天气好,穗头比往年都饱满。我这7亩多地,能收5000多斤高粱,企业按订单每斤3元收,稳赚1万多块钱!”
连日来,花秋镇2.8万亩高粱迎来采收高峰。4000多户村民穿梭田间,与94台收割机协同作战。花秋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全镇高粱产值预计突破4000万元。
“高粱全身都是宝。”花秋镇石关社区村民李元忠边捆扎高粱秆边介绍,他今年种了12亩高粱,预计收入超2万元,同时用秸秆喂养8头肉牛,“光秸秆就能省下上万元饲料钱,产业链长了,增收路子更宽了。”
百公里外的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的田间,又是另一番景象。大型收割机正匀速前进,“吞食”着层层高粱穗,一次性完成切割、脱粒、集箱作业。
“速度要控制在每小时3公里到4公里,顺着垄向走,才能减少籽粒掉落。”农机手朱达宣操纵着方向盘说,“一台机子一天能收20亩,顶60个劳力。”他身后,收割过后的田垄整齐划一,拖拉机很快将打包好的高粱籽粒运往烘干中心。
今年,仁怀市36万亩酒用高粱全面推行机械化收割,统筹配置94台收割机、42台拖拉机、84台烘干机及27台轻选机,构建起从田间到仓储的全程机械化体系。“机械化采收不仅效率提升5倍以上,损失率还控制在3%以内,真正实现颗粒归仓。”仁怀市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站站长刘明强说。
订单农业稳民心,产业链条延伸也是助农增收的关键一招。遵义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员吴晓燕指着仁怀市长岗镇漫山遍野的红高粱说:“这些可不是普通高粱,它们是茅台、董酒等酒企的‘定制原料’。”目前,遵义15个县(市、区)已建成130万亩酒用高粱基地,其中90%以上实行订单种植。
“企业提供种子、肥料,派技术员指导,还签保底收购协议,我们只管种好。”茅坡村种植大户王德昌掰着指头算账:他家种了50亩高粱,订单企业以每斤3.2元收购,扣除成本净赚10多万元。
“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高粱产业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遵义市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设立高粱生产风险基金,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
据了解,遵义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均建有专属高粱基地,全市高粱预计总产量达32万吨,可为白酒产业提供80%以上的本地化原料。
“红高粱变成‘金穗穗’,背后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践。”遵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遵义高粱不仅成为农民致富的引擎,更成为酱香白酒走向世界的品质基石。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